关注:
你当前的位置 > 尊龙d88登陆 >
尊龙d88登陆
《山西日报》聚焦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出
页面更新时间:2024-01-13 17:22

  原标题:《山西日报》聚焦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出“各市在行动”系列报道(上)

  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山西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的决定》,提出了“66831”工作体系,用以指导和推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的工作实践。为展示全省各市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六大行动,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部署、新实践、新成效,《山西日报》日前在一版推出“各市在行动”系列报道。

  三晋腹地、汾水之滨,太原,一座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城,以什么样的姿态走向未来?

  “支持太原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更好发挥太原在山西中部城市群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省委、省政府对太原发展寄予厚望。

  如何作答?太原市明确“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到2027年,经济总量跨上万亿元台阶;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

  8月4日,太原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太原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省会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快率先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率先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向和路径,吹响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地、国家能源技术革命策源地、全国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内陆地区高水平开放新高地、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和全省民生幸福首善地的进军号。

  围绕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六大行动,太原市将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放在首位,把制造业振兴升级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

  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是太原市最大的“家底”。太原市提出,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实施工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亿”工程,加速培育一批百亿级企业,全力打造特种金属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化工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基新材料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以万亿工业产值支撑万亿经济总量。

  我省首批“链主”企业——中电科2所是以智能制造、微电子、新能源、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为主的骨干科研生产机构,具有高端智能制造和工艺技术系统集成的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是科技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山西)牵头建设单位,今年各项主要指标在上年翻番的基础上实现大幅跃升,目前在手订单达35.4亿元。中电科33所是集标准研究、方案设计、工程实施、产品研发、测试评估为一体的综合型电磁防护技术研究所,2021年8月成功获批中国—白俄罗斯电磁环境效应“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8月10日,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韦韬深入中国电科在并科研院所调研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指出,太原市将进一步加强政策供给和要素保障,成立工作推进专班,积极主动对接服务,抓紧出台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全力支持中国电科在并院所和企业做大做强,联手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地。

  今年以来,太原市构建以“链长制”为引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运行机制。制定企业、项目、技术、资本、招商“五清单”,推动15户“链主”、264户链上企业上下游产销对接、协作配套,梯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促进市场主体提质增效。创新“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支持“链主”组建产业联盟、以商招商,上半年“链上”新开工及储备项目62个,在建项目115个。

  近日,山西电机制造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作为中国宝武集团电动机采购的年度中标方,已落地订单近千万元;今年前7个月外贸出口产值同比增长50%以上。规划建设的高效电机产业研发制造基地占地160余亩,投资约14亿元,达产后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约25亿元。依此引进上下游企业,加快布局建设电机小镇。

  今年以来,太原市新增电机、碳纤维、半导体、不锈钢制品、花卉等5户市级专业镇和15户县(区)级专业镇。对清徐老陈醋省级专业镇比照省级标准,按1:1提供市级配套扶持资金,推动专业镇规模在全国醋产地区域稳居首位。

  太原市区东西为山,南北狭长。强化产业发展空间承载,以项目建设为牵引,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

  向南,寸土寸金的晋阳湖周边落下关键一子。南岸在建的华为矿山军团全球总部暨山西区域总部项目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69亩,总投资约15亿元,将建设全球矿山维护及运营中心、三朵云展示中心、研发实验室等,将工业互联网、5G、F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引入矿山行业。目前一二期土地整理和土方清表任务完成,一期基础桩基工程完成60%。

  再向南,清徐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着力打造全省能源革命新样板。省级“链主”企业——美锦能源引领,发挥焦炉煤气制氢产量大、成本低的优势,重点推动氢能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氢燃料电池生产项目建设,打造“氢能源全生命周期”生产链,目前链上已有30余家相关产业企业。

  向北,尖草坪区、中北高新区联合建设的上兰科创谷致力于打造北部片区创新发展高地。这一片区依山傍水,中北大学、国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学院、太原工业学院等科创资源集聚,半导体材料和不锈钢专业镇产业禀赋特色鲜明。其中,晋科半导体、天成半导体、源瀚蓝宝石等企业和项目加紧建设布局,半导体专业镇发展势头强劲。两区与中国宝武太钢集团联合举办特钢和特种金属新材料产业链招商大会,围绕链上企业落户奖励、链上项目投资奖励等10个方面出台招商政策“黄金十条”,开展“政府+链主企业+产业园”招商,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

  再向北,大盂产业新城核心区,占地约668亩、总投资90亿元的太原惠科新材料项目加速推进,将建设年产20万吨高性能电子铜箔新材料生产基地。深圳惠科是国内最强的综合性IT制造企业之一,2022年6月,太原市党政代表团赴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市考察招商期间,与其签订战略框架协议。今年4月,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年内将投产运行。

  项目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有力抓手。8月9日,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伟调研督导大盂产业新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要求严密组织、科学施工,确保项目快建设、早见效。

  加大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太原铁路枢纽客运环线GW垂直一体化大基地等重大项目服务保障,加快华能泰能锂电正极材料、泰康太原旗舰医养社区等重点项目开工,推动禧佑源航空再制造基地二期国产民机完工(交付)中心等重点项目投产……太原市建立项目落地专班,市级领导包联项目一包到底,不因岗位调整而变动,对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土地、资金、审批等方面难题,高位推动、高频服务、高效落实,逐项梳理问题清单,台账管理、动态销号,以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效推动率先转型发展。

  阿里云创新中心是阿里巴巴集团在我省建立的首个双创孵化基地。智慧大屏上,电商商家、订单数量、成交总额等实时数据一目了然。作为中国醋都·清徐乡村e镇运营方,目前已建成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直播运营中心和线上官方销售平台等,今年上半年,电商网络销售额6700万元,同比增长127.2%。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太原线亿元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和5亿元新动能发展资金支持企业转型升级,2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发展,10亿元资金支持人才发展。围绕数字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分别设立5000万元专项资金,奋力竞逐数字经济新赛道,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投资宝地创业福地。

  春日,多彩月季摇曳街头,绽放出一座文化名城的浪漫;夏日,清波荡漾汾河,抒写着一座内陆城市的秀美……走出去请进来,太原,值得被更多地“看见”!7月31日,韦韬率太原市党政代表团赴京开展招商对接,走访中国华能集团、中国林业集团、北京联东投资(集团),共商合作共谋发展。7月底以来,三一集团、上海国盛集团、国信证券等知名企业负责人先后到访,寻找更多合作契合点。

  8月8日,太原市召开合肥西安学习考察总结务虚会,提出在全面提升开放能级、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振兴升级、提高招商引资质效、做优做强文旅品牌和体制机制改革上实现突破。每项任务分别由市领导领办,明确时间表、立下责任状,切实做好成果转化运用的“后半篇文章”,努力在全国城市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中实现争先进位。

  掀起“头脑风暴”,用好“他山之石”,攻坚突破,思路更明:加快完成临空经济区、通航产业、半导体产业规划编制工作;筹划组建优质产业投资集团、产业投资基金,提高投融资活力;对六大产业重点产业链对应的技术链、项目链和上下游市场逐条研究分析,进一步找准细分市场和突破方向;谋划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导专项,探索“先投后股”;加快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考古博物馆建设,推进文旅体制改革,加快创建晋祠天龙山5A景区……

  大道如砥、大势如潮。获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列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建设名单,轨道交通二期建设规划报批工作启动……太原市加快率先转型发展的优势在集成、资源在集中、动力在集聚。

  扛起省会担当,保持战略定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建成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的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山西日报记者 杨彧)

  2023年,注定是大同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极具重大意义的一年。省委提出“发挥大同桥头堡作用,更好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溢出效应”的重大发展战略,赋予大同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使命,大同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重振雄风、再铸辉煌的新征程。

  “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自一提出,在大同就成为高频亮词,既增强了每个大同人登高望远的自豪感,也让大同的干部群众有了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精气神、舍我其谁的责任感。

  放眼全市各级各部门,一系列对接京津冀的部署举措密集落地,一个个重大项目接踵推进,经济暖流不断涌动,文旅热度持续攀升,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脉动愈发强劲。

  上半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外出对接企业458家,企业来大同洽谈333家,签约项目154个、总投资773.1亿元,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121个,开工率75.6%。其中,全市与京津冀地区签约项目51个,签约金额374.9亿元,占全市招商引资签约总金额的48.5%。

  上半年,全市向京津冀地区开票销售307.2亿元,同比增长7.99%;从京津冀地区净流入资金159.2亿元,同比增长32.74%;大同旅游发展指数月均值1272点,同比增长27%,省外游客占比50%,其中59%来自京津冀及内蒙古,大同市与京津冀地区双向联系更加密切。

  8月6日,大同市委十六届五次全会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作出全面部署。特别是审议通过的《大同市委关于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实施意见》,对大同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一《实施意见》,是历经近半年密集调研、深入研究、系统谋划、反复论证的宝贵成果,是引领大同重振雄风、再铸辉煌的文件,更是与全省同步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的大同方案。其中,“15886”工作体系的构建,不但擘画了大同未来转型发展的宏伟蓝图,更是吹响了“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的冲锋号角。

  在大调研中,大同市委统一思想认识,系统梳理出对接京津冀的12大比较优势。这里面既有“政策相通、地缘相接、文缘相近、生态相享、产业相融”等5方面可以巩固拓展的已有比较优势,又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物流枢纽”等4方面能够培育壮大的潜在比较优势,还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场景建设、营商环境3.0版改革全省先行先试、人才培育和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创新”等3方面需要积极打造的新比较优势。

  《实施意见》指出,通过区域融合发展,进一步转化和放大比较优势进而把比较优势转化成发展胜势,就能更好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溢出效应。而该市在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溢出效应呈现出六个方面新特征中,更是具体详实。如北京科技成果在异地转化已呈趋势、央企总部有序外迁赋予大同机遇、首都优质医疗资源优先溢出辐射周边地区、北京大数据外包服务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等新机遇。

  按照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要求,《实施意见》明确:把握“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一条主线,聚焦五大坐标系,明确“八型八地”八大目标,强力实施“八链合作”八大行动,持续强化六大保障,着力构建打造山西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的“15886”工作体系。

  “15886”工作体系是大同市遵循省委顶层设计,坚持系统布局、一体推进的成果,是坚持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方案,是坚持群众参与、鼓励创新的模式,是坚持按照具体化、项目化、工程化、专班化、清单化的具体要求。

  “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大同已在夯基筑台中立柱架梁。上半年,该市转型新动能加快成长,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8%,高于全省增速22.5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72.9%,高于全省增速66.7个百分点。大同在全省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显。

  把京津冀的消费和要素更多引过来,把大同乃至山西的产品和服务更多送过去,着力提升大同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加快实现“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为时不远。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而起步找准方向定位,是融入京津冀的成败关键。无疑,大同市聚焦五大坐标系,就是找准了融入京津冀的对接方向。

  立足全国坐标系,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中西部连接京津冀城市群的枢纽城市、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重点城市;立足京津冀坐标系,打造山西融入京津冀的桥头堡;立足全省坐标系,打造联动全省融入京津冀的合作高地;立足晋北城镇圈坐标系,打造引领晋北大同、朔州互动发展的增长极;立足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坐标系,打造产业协作典范和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

  目标昭示方向,同样凝聚力量。大同的发展目标是聚力打造“八型八地”:做响能源创新型,打造京津冀绿色能源供应地;做精数字服务型,打造京津冀数据服务地;做大流量消费型,打造京津冀旅游康养首选地;做强产品制造型,打造北京产业转移承接地、首都科技成果试验转化地;做长农产品加工型,打造首都特优农产品供给地;做活枢纽流通型,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做足要素配置型,打造京津冀优质劳务输送地;做优生态共建型,打造拱卫京津冀生态涵养地。

  按照发展目标,该市采取“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工作办法,同时明确了“一年、三年、五年”阶段性目标。

  到2023年底,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工作体制机制全面建立,特别是加强与北京的双向联系,围绕创新成果转化、柔性引才用才、旅游休闲消费、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优质劳务输出、信息数据服务等重点领域,率先落地一批项目和应用场景。

  到2025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与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在资源开发、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互动交流等领域协同推进,在规划编制、交通对接、社会管理、园区共建等领域互为交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到2027年,市域经济发展能级和竞争力全面提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成为链接京津冀与山西中部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山西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目标明确,任务更是具体。对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重点任务,大同市拿出“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深入实施“八链合作”八大行动。

  一是实施新型智造链合作行动,做强实体经济,建设“智造大同”。二是实施能源创新链合作行动,优化供给结构,建设“绿能大同”。三是实施数据算网链合作行动,做大数字集群,建设“算力大同”。四是实施农业加工链合作行动,抢占京农市场,建设“好粮大同”。五是实施文旅消费链合作行动,推动消费升级,建设“魅力大同”。六是实施医疗康养链合作行动,发展健康产业,建设“康养大同”。七是实施生态区域链合作行动,筑牢京西屏障,建设“美丽大同”。八是实施人才服务链合作行动,建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大同”。

  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还需以“坐不住、睡不着、吃不香”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抓好工作落实。为此,该市持续强化六大保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全面构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动机制、“五化”抓落实工作机制、政策框架机制。二是强化开放环境保障,高标准建设开放平台,强力打造开发区升级版。三是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教育、医疗合作。四是强化市场体系保障,全力推动市场主体倍增,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营商环境3.0版改革。五是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加快机场扩建,推动高铁联通,完善公路网络。六是强化发展要素保障,在保障项目用地、能耗指标上发力,在强化资金支持上加力。

  在“八链合作”八大行动和六大保障中,既有时间表,又有任务书;既具体到单位,又具体到各个服务、领办事项。这为“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加快转型发展,起到了纲举目张、执本末从的作用,也牢固树立了“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大同没有局外人的共识。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实施意见》确定了大同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方略和工作体系,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措施有力,是行动宣言,更是工作指南。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我们看到,大同开始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努力在新的区域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正奋力谱写加快转型发展的新篇章!(山西日报记者 赵志成)

  三一集团5GW单晶硅项目即将投产,中煤平朔煤基烯烃项目稳步推进,千亿级硅芯园区发展步伐坚实有力……初秋时节,塞上朔州处处涌动着奋发有为的干事创业热潮。

  力争今年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2025年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2027年为基本实现转型打下决定性基础,2030年基本实现转型。2035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围绕贯彻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朔州给出响亮回答。

  近日召开的朔州市委七届五次全体会议指出,全市上下要锚定省委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着力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在全省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中彰显朔州担当。

  煤电产业增加值占到朔州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多年来,“一煤独大”的煤电产业在支撑起朔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也成为朔州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痛点”。

  “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作出部署,强调要深入实施六大行动,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朔州而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发展,就必须努力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以产业链‘链长制’和特色专业镇等为牵引,积极承接京津冀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朔州市委书记姜四清表示。

  在平鲁区,世界500强、国际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三一集团一期5GW单晶硅项目已于今年5月落地动工,即将于9月投产,创造了平鲁区项目建设速度新纪录。

  作为朔州贯彻落实六大行动的重要举措,位于平鲁区的低碳硅芯园区旨在建设成为千亿级现代化绿色低碳产业园区。“从半导体生产、煤机制造,到5GW单晶硅项目,再到高纯度多晶硅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工落地,极大地推进了千亿级低碳硅芯产业园建设,煤电大市转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朔州市产业研究院院长王玉奎说。

  总投资297.8亿元的中煤平朔煤基烯烃项目,朔州市成立市企专班联合办公,实行每周调度,目前31项前期手续完成29项,力争年内开工;

  总投资190亿元的宝武太钢绿色低碳铬基合金项目已完成可研报告,正在稳步推进。

  按照省委部署,朔州结合自身资源和产业情况,找准比较优势,确定新材料、高端陶瓷、现代煤化工、绿色食品深加工、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低碳硅芯等七大重点产业链为重点建设方向,举全市之力推动产业链建设,为转型发展添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煤炭、电力、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巩固,一大批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得以构建。预计到2025年,朔州七条重点产业链规模效应初步显现,总产值将突破700亿元。

  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持续深化能源革命。作为全国重要能源基地、全省能源互联网建设试点市,煤炭产业事关朔州市经济发展,煤炭产能能不能减,如何减?能源革命又该如何破题?

  必须深刻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综合能源基地和初级产品基地的战略需求,必须深刻把握“双碳”背景下能源结构加速变革的客观趋势,必须深刻把握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只争朝夕、抢抓机遇,全力推动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

  基于此,朔州全面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坚持清洁高效低碳绿色“八字”方针,加快煤炭和煤电、煤电和新能源、煤炭和煤化工、煤炭产业和数字技术、煤炭产业和降碳技术“五个一体化”融合发展。

  具体到实际工作,朔州全力推进煤矿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开采,该市积极将物联网、5G等先进技术运用到矿井生产各个环节,着力提高矿井智能化开采水平。通过提高煤炭先进产能占比,推动煤电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建设能源革命创新高地。

  同煤麻家梁煤矿实现了5G入井;龙矿大恒煤业有限公司8条主运皮带、6个变电所、3个主水仓实现了自动化远程控制;后安煤炭有限公司实现了掘进机本地操控、近距离无线遥控、远程遥控、定位截割……

  目前,朔州全市煤炭先进产能占比已达92%,到2030年,朔州的全部煤矿将实现智能化。

  在朔州滋润机场,目前正进行通航前的紧张准备工作。滋润机场以“打造全省零碳机场示范样板”为目标,采用可再生能源满足用能需求,进而实现零碳用电、零碳供暖、零碳制热、零碳服务。

  就在今年4月4日,国内首个飞轮+锂电池储能复合调频项目——中国华电朔州热电复合调频项目正式投运,填补了国内飞轮与电化学复合储能领域空白。

  在推动煤炭、火电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朔州加快光伏、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以建设能源互联网试点市为抓手,深入开展“新能源+储能”试点示范,编制可再生能源与储能发展规划,推动储能及多能互补开发利用,逐步构建起基于共享储能的风光储源端一体化能源互联网。截至目前,朔州市新能源发电装机920万千瓦,位居山西省第二、全国第五,新能源产业基地雏形初现。

  绵延百里的广武长城、巍峨耸立近千年的应县木塔、辽金古韵崇福寺、一代边关杀虎口……位于雁门关外的朔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绿水扬波、山河相映、绿树成荫,持之以恒的生态建设加上独特的高原地貌,也让朔州夏季清爽宜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度假。

  但与周边城市相比,现阶段朔州不少景点及相关服务场所也存在着硬件设施弱、服务意识不足、知名度不够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朔州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深化文旅康养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开发文旅康养资源。围绕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朔州打出三张牌:强化市场意识、坚持改革创新、拓宽开放视野。通过规范提升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深化文旅康养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文旅康养产业全市域、全链条、全要素高质量发展。

  好酒也怕巷子深,优秀的文旅推广,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慕名前来。朔州文旅部门积极利用传统媒体推广、新媒体直播营销、头部代言等各种推介方式,积极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线上推介+线下联动”的文旅营销新模式,不断加大旅游营销力度,提升朔州在旅游市场的知名度。

  在金沙植物园欣赏“寻梦桑源”视听文化盛宴,跟随街头非遗表演队伍感受文化魅力,来到文昌阁看一眼千年朔州老城风采,在路边小吃摊上挑选当地小吃品尝……“畅游朔州老城·乐享清凉马邑”活动让朔州这个夏天格外的赏心悦目,也让不少慕名前来的游客享受到“沉浸式”旅游体验。

  目前,“畅游美丽朔州·品味塞上绿都”朔州市2023文旅消费季正在深入推进,涵盖群众文化活动、文旅康养休闲、购物赛事展销等各大领域,共计8大行动100项活动,活动旨在全面提升朔州文旅消费市场活力,助力朔州文旅产业发展。

  如今的朔州,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了更为浓郁的人间烟火气,也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今年上半年,全市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和经营性收入较2019年分别增长35.8%、131%。朔州在推动生态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步履铿锵、阔步向前。(山西日报记者 袁兆辉)

  当下,转型发展已成为忻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和重大使命,忻州市委把转型的战略着眼点放在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提能级上,在“转”的进程中完成“赶”与“超”的双重历史任务。

  直面考验,正视市情。8月18日,忻州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忻州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推动七大能级跃升、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的意见》,努力在全省转型发展的磅礴实践中交好忻州答卷。

  加快忻州转型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产业做文章,把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核心任务。

  在一季度“艰难起步、低位开局”的形势下,忻州市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加快推动企业复产、产能释放、项目开工。在全力消解经济下行因素的同时,忻州还经受着安全生产、防汛抗旱等多重考验。

  ——经济运行稳步复苏、负重前行,主要指标止跌企稳,实现恢复性增长。上半年,忻州全市GDP实现67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与一季度(-4.2%)相比,实现扭负为正。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42.1亿元,同比增长10.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1个百分点,保持快速增长。

  ——优势企业积极融入省级产业链。上半年,忻州市14个重点产业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0.81亿元,21户省级产业链链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2.83亿元,11户企业纳入省级重点产业链链上企业清单,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加强。

  ——首批重点专业镇率先突破、做大做强。上半年,忻州市专业镇主导产业企业总数达到662户,完成产值129.3亿元;2个省级重点专业镇完成产值74.2亿元,同比增长7%。专业镇建设重点项目52个,完成投资16.4亿元,实现了黄酒产业专精特新企业“零”的突破。

  ——能源产业绿色转型成效明显。截至7月底,忻州市电力总装机1713.75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745万千瓦,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装机968.75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56.5%,预计到年底全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将达到1000万千瓦。

  忻州市按照省委“66831”工作体系,“推动七大能级跃升”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转型实践的战略重点,聚焦事关转型发展全局的重大领域,在产业、开放、创新、城市、改革、市场、安全七个维度上全方位推动能级同步跃升,提振信心,深度牵引转型全局。

  答好时代命题,实现振兴崛起,既要有事必功成的信心,更要有滚石上山的决心。

  信心从哪里来?从充分考虑忻州基本市情特征和推动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到明晰转型发展的新内涵,前瞻性布局具有忻州特色、科学精准、务实可行的转型发展路径,忻州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出台的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的意见,包含5大方面共39项重点,其中推动七大能级跃升,构建转型发展新格局方面就有25项。细看每一项重点,大多由4到5条具体工作构成。一线工作的干部和民营企业家纷纷表示,他们信心倍增,将更努力迈开发展的步伐。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能级跃升。按照“多元支撑、数实融合”的思路,加快制造业振兴升级,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促进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农业“特”“优”发展,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动能转换。

  ——加快建设开放发展前沿高地,推动开放能级跃升。“南融”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北引擎”,“东进”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雄安新区建设,“西引”推动晋陕蒙能源与生态合作示范区建设,“北联”加快与晋北城镇圈、长城金三角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优势互补、协同开放的发展高地。

  ——深化产城融合,推动城市能级跃升。按照生产集约、生活舒适、生态宜居的“三生融合”理念,聚力打造有特色、有魅力、有品质,生产生活性价比最优的精品城市,围绕秀容新城“一心两核、三轴六片”规划布局,着力打造“太忻数谷”数字经济先导区,努力打造忻州乃至全省数字经济的“场景地标”。

  ——强化科教人才赋能,推动创新能级跃升。推动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实施省级创新平台“破零”行动,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持续引深省校合作、建强“12大基地”,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训计划,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建设创新高地夯实基础。

  ——破解体制机制堵点障碍,推动改革能级跃升。纵深推进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开展国省重大改革试点,牵引推动和落实一批基础性、标志性改革事项,努力破解制约忻州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市场能级跃升。着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加快实施“八大倍增工程”,全面创新经营主体培育机制,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公共服务专业化全周期配套,主动对接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筑牢发展底板底线,推动安全能级跃升。坚持把安全发展的理念贯穿于转型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坚决守牢安全底线、生态底线、稳定底线,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努力为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个个具体目标、一项项制度创新、一条条政策解读……看得见、听得到,全是付诸行动的决心。

  船到中游浪更急,人到半山坡更陡。转型发展绝非一日之功,容不得半点松懈;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必须横下一条心打赢一系列攻坚战、决胜战。对于在“转”的进程中完成“赶”与“超”双重历史任务的忻州而言,既要有决心更要有恒心。

  忻州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地方,一直以来都能打硬仗、能攻硬堡垒,特别是在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伟大实践中,极大地锤炼了一批“硬”干部。

  这种硬,是抓落实的执行力。谋划实施忻州片区亿元以上重点工程项目305个,进一步释放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产业集聚优势。高标准建设“太忻数据流量谷”,布局打造“一谷七区”,牵引形成500亿元以上的数字经济规模。

  这种硬,是抓落实的创造力。深入推动引领性基础性重大工作,支撑带动转型发展,忻州以产业链“链长制”、特色专业镇、开发区、交通强市、治水兴水、长板招商为重点,通过重点突破,加快补齐短板,带动整体提升。

  这种硬,是抓落实的督导力。忻州完善贯彻落实情况督查问责机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用好评价考核结果,让抓落实在全市蔚然成风。

  在“转”中“赶”,在“转”中“超”,只有迎难而上、向上生长,才可能抓住转型背后的机遇。忻州市委书记朱晓东说:“转型发展是忻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和重大使命,更是实现振兴崛起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必由之路。”

  现在,忻州在全市大力倡导“发展是硬道理、业绩是新担当、交账是军令状”的工作理念,深入落实“负责任、动脑筋、讲良心”的工作要求,全市上下锚定转型目标,团结奋进、久久为功。

  2023年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2025年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2027年为基本实现转型打下决定性基础,2030年基本实现转型。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五年努力,到2035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忻州市确立的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山西日报记者 班彦钦 王利强)

  进入三季度,围绕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六大行动要求,吕梁市委市政府锚定目标不动摇,聚焦中心抓落实,强优势、补劣势,奋力赶超,全市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生产景象。

  “坚定不移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蓄势赋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效益好、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吕梁路径。”市委书记孙大军表示。

  两个多月来,兴县杂粮节、岚县土豆节、中阳木耳节、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等各大重要活动不断,其都向一个目标发力——经济转型。

  日前通过的《吕梁市委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决定加快转型发展的行动方案》提出,全力推进20项重点任务,充分发挥矿产资源、特色文旅、生态环境、算力基础、民间资本、革命精神等比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和项目建设力度,全力构建具有吕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3年吕梁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985”重点产业链建设,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钢筋铁骨”。

  “985”中的“9”是指铝镁、特钢、装备制造、氢能、煤成气、碳基新材料、固废利用、白酒和现代医药的工业产业链。“8”是指小杂粮、食用菌、肉牛、生猪、马铃薯、红枣、核桃及沙棘的特色农业产业链。“5”是指吕梁山护工、电子商务、文旅康养、数字经济和现代物流的服务业产业链。

  战略定位的重点产业链依托吕梁现有产业基础,增链、补链、强链。与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六大行动高度契合。

  尤其是9条工业产业链,从煤、铝、白酒“一黑二白”的基础产业延伸,提高“家底含金量”。

  “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两大任务,全力打造煤炭、焦化、铝镁、现代物流4个千亿级,特钢、白酒、氢能、文旅康养4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吕梁市市长张广勇说。

  杏花村汾酒专业镇被列入首批省级专业镇。刚刚闭幕的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上,张广勇表示,连续举办6年的博览会影响日益广泛,成为国际酒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白酒产业成为吕梁又一支柱产业,我们用好链长制、打造专业镇,一镇带一方、一方促全盘,扎实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吕梁全面转型。就在上月的25日至27日,张广勇率团赴意大利和法国开展宣传推介交流活动。其中酒业推广是重要内容。

  吕梁市提出,“十四五”末白酒产能达到60万吨,产值突破500亿元。今年以来,专业镇建设锚定“打造十里酒城,建设酒都吕梁”战略定位,立足“以酒为基、以旅为纲、酒旅融合、多元发展”总体方向,多措并举,实施龙头企业带动行动,汾酒集团技改升级开工建设。新组建的山西杏花产区酒业集团正在打造白酒龙头企业,支持中小白酒企业扩大规模,形成“两核多点”白酒产业发展新格局。

  目前,孝义氢能、交城硝基复合肥、兴县铝镁新材料、岚县铸造等7个市级专业镇加速建设,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700兆帕级超高强铝合金具有高断裂韧性、抗应力腐蚀和淬透性等特征,是目前全国综合性能最好的新型材料之一。而此产品产自兴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铝材一直依赖进口,这在我国高端制造领域具有战略意义。”元泰高导材料山西有限公司生产厂长蒋斌介绍。

  这仅是吕梁“两大三新”产业的一个缩影。“两大三新”指大数据、大旅游、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产业。

  今年年初召开的吕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全力打造氢能、铝镁、特钢、装备制造、煤成气、碳基新材料、固废利用、白酒、医药9个工业经济重点产业链,加快构建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

  铝镁精深加工产业链是全省10条重点产业链之一。中铝华润作为“链主”企业,引领发展“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产业链。孝义东义镁业同为“链主”企业,延伸发展“金属镁—镁合金—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打造百万吨千亿级铝镁产业集群。

  目前,全市有省级重点产业链链上企业90户,其中省级“链主”企业2户、省级“链核”企业6户。

  吕梁3800万吨焦化产能释放出的焦炉煤气,为发展氢能提供坚实基础。作为氢能产业链“链主”企业,鹏飞集团瞄准“气—站—用—车”全产业链发展,抢滩布局氢燃料汽车供应链,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成立氢能重卡智慧物流公司,打造“零碳”物流园区。

  目前,鹏飞集团领衔的制氢、储氢、运氢、燃料电池、加氢站、氢燃料电动汽车、碳中和研究院等全链条发展格局已形成。

  随着鹏飞、美锦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集聚成链,氢能产业全面起势。吕梁市委、市政府锚定建设北方“氢都”目标,按照“一体两翼、三港四链”发展思路,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年度行动计划,相继启动建设孝义2万吨、交城5.5万吨氢气项目及兴县5.6万吨天然气提氦制氢项目。

  目前,9大工业产业链发展势头迅猛,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正成为引领推动经济转型的助推器。

  7月20日,兴县举办首届杂粮面食文化节。同日,岚县第八届“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活动拉开序幕。紧接着,8月19日,2023中国食用菌协会木耳特色专业镇发展大会暨中阳木耳文化节盛大开幕。

  一个月内,特色农业链上的3个产业相继“放大招”,各家从宣传推广、品牌塑造、招商合作、产品销售等方面都受益匪浅。

  发端于脱贫攻坚时期的中阳黑木耳产业,用5年时间,产业规模从小到大,发展水平从量到质,产业链条从短到长,如今已有市级特色专业镇,成为当地一张闪亮的名片。

  吕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林强表示,木耳品牌产业的发展壮大,正是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产业基础造就吕梁市的“特”“优”农业产业优势。全市杂粮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省第二、肉牛存栏位列全省第一、食用菌产业上升到“特”“优”农业战略层面培育。汾州核桃、沙棘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境内有全省最大的养殖龙头企业大象集团,酿酒高粱种植面积连年扩大。“7个市级专业镇有3个属于农业领域。”陈林强说。

  在近期的山西省新闻工作者乡村振兴系列采风活动第二站“八月乡村·吕梁行”报道中,离石区王营庄村、临县青塘村、方山县张家塔村等美丽乡村,成为媒体记者优先采访的地点。孙大军表示,集中力量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以乡村旅游为牵引,打造美丽乡村、保护传统村落、传承历史文脉,让有特点、有文化、有山水、有乡愁的村活起来、火起来,成为美丽幸福吕梁的乡村支点,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动乡村振兴。

  暑热渐消,吕梁山却到处涌动着项目建设的热潮。文旅康养产业强势推进,杏花村酒文旅、交口农业迪士尼、交城康养文旅综合小镇等项目加紧施工。省级超算中心升级改造、华为大数据中心扩建等35个重点项目建设正酣,“数谷吕梁”下的数字经济异军突起……

  吕梁山雄壮巍峨,黄河水浩浩荡荡。吕梁这片红色土地上,正在构建全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谱写更加美丽幸福的新篇章。(山西日报记者 赵峻青 燕中兴)

  8月18日,晋中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晋中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奋进“两个基本实现”发挥“五个更大作用”在加快转型发展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意见》,提出一个目标、五大作用、六大工程“156”战略举措。其中,“在加快转型发展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个目标是统领,省委寄予晋中“五个发挥更大作用”是重要遵循,“六大工程”是主要支撑,三方面内容相互关联、逻辑严密,构建了晋中市加快转型发展的工作体系。

  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凝聚起了全省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7月27日,晋中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集中学习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要求全市各级党委(党组)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领会省委《决定》精神,结合大调研成果,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细化目标任务、强化工作举措,把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转化为晋中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

  8月8日,晋中市委书记常书铭召集有关人员,专题研究晋中甲醇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他说,编制晋中甲醇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建设国家级甲醇经济示范区,是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晋中市扛起转型发展和能源革命两大使命的有力抓手,要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勇当先行先试的领跑者。

  建设国家级甲醇经济示范区,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晋中市的重大任务。晋中市充分发挥甲醇产业优势,把甲醇汽车生产、推广、使用作为加快能源转型的重大举措,推动甲醇经济加速发展,形成了醇、运、站、车、捕的循环生态和多元运用场景。目前,晋中市正在全力以赴构建“一区两园三体系”千亿级甲醇经济版图,以高质量规划引领甲醇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三年成势、五年成型”,在山西建设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中开辟新赛道、打造新地标。

  今年以来,晋中市转型发展步伐加快,亮点纷呈。总投资30.06亿元的综改区晋中开发区年产8GW高效N型单晶太阳能电池项目,一期和二期已开工;华能集团和左权县签约总投资230亿元的抽水蓄能及“风光水火储氢”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项目,一期和二期光伏项目已开工;投资29亿元的综改区晋中开发区恒润数字文化产业园项目、山东佰仁能源集团投资18亿元的灵石县天星焦化项目、常州星荣科技有限公司投资9亿元的左权县丁腈手套项目均已开工入统……

  贯彻全省招商引资大会精神,晋中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招商活动,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今年上半年,全市签约招商引资项目78个,总投资818.4亿元,已完成全省下达任务的71.79%。

  晋中市委五届六次全会锚定“在加快转型发展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个目标。具体目标是,2023年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2025年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2027年为基本实现转型打下决定性基础,2030年基本实现转型。

  常书铭说,要用好毗邻省城的区位优势、晋商故里的人文资源两个支点,协调推进稳定经济增长和加快转型发展、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加快转型发展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今年上半年,晋中市经济保持恢复向好态势,呈现生产平稳、内需回暖、质效提升、民生改善等特征,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49.6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8亿元,同比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497.3亿元,同比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404.5亿元,同比增长6.3%。全市3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2个行业实现增长,13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长268.8%,新能源产业增长58.8%。

  为了全面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8月14日、15日,晋中市委、市政府用两天时间专题研究部署全市产业振兴工作。市领导说,省委寄予晋中“五个发挥更大作用”殷切期望,使命在肩,时不我待,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力,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

  ——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晋中将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稳总量、稳增速、稳人均GDP,以稳求进、以进稳固。把扩内需作为稳增长的根本途径,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为经济持续稳定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在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晋中把新能源汽车集群打造及应用场景拓展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首位产业”,抓头部企业和龙头企业,促进汽车制造和甲醇化工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甲醇经济示范区。同时,用好大学城、职教港科技人才资源,以创新聚变推动产业裂变,做强加快转型发展的主引擎。

  ——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在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擦亮晋中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国字号”招牌,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在我省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中率先示范。加快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传承利用水平,把晋中文旅王牌打得更加出彩,夯实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晋中树立“服务省会、做大晋中”一盘棋理念,在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中闯出新路、打开新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市城区与县域经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打造乡村振兴“晋中样板”。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晋中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深入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推进百里汾河系统治理。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一体推进,让生态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厚实的家底。

  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晋中市确立并实施了“六大工程”:实施“产业振兴”工程,构建具有晋中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基础支撑”工程,夯实打基础利长远的发展根基;实施“抓手牵引”工程,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务求突破;实施“动力驱动”工程,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能;实施“安全保障”工程,为加快转型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环境;实施“党建引领”工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转型发展。

  “按照‘六大工程’部署,要牢牢抓住制造业这个‘牛鼻子’,聚力产业链、专业镇两大抓手,推动全市制造业不断向高精尖方向迈进,向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市工信局局长张建岗如是说。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武建林说:“我们围绕建设山西中部城市群‘特’‘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一个目标,努力建设供给保障能力强、科技装备能力强、‘特’‘优’发展能力强、品牌带动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社会化服务能力强的农业强市。”

  灵石县委书记韩军说:“作为煤焦大县,灵石县将坚定不移加快转型发展步伐,着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进一步做精煤焦,拉长链条,促进循环,培育新动能,推动灵石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晋中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祁县县委书记李军说,祁县以玻璃器皿特色专业镇和经济开发区升级版为“双支撑”、以东部新城和东观镇山西中部城市群重要节点型城市为“双着力”、以文物保护和文旅康养融合发展为“双突破”,加快推进总投资233.9亿元的58个重点项目。

  平遥县委副书记、县长冯玉全表示,将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战略定位,举办好“永不落幕”的平遥国际电影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和“平遥中国年”。

  和顺县委副书记、县长李雪说,锚定全县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以“争先进位、争创一流”的工作导向,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奋力在转型发展中体现和顺担当、展现和顺作为。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转型发展的铿锵足音震撼着晋中大地。(山西日报记者 苗武军)